5月28日訊(湘潭日報 廖英 通訊員 戴華)不到截止時間,論文總寫不出;不到最后一刻,工作總難完成;明明想休息了,卻還強撐著不睡刷微博……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(jīng)歷,受著“拖延癥”的困擾。5月27日,我們對這一話題進行了采訪。 市民:“拖延癥差點壞了事” 劉女士今年32歲,在一家民營企業(yè)從事管理工作,剛剛上班的時候,工作熱情很高,提前到崗,清掃好辦公室后馬上投入工作。安排的工作不僅能提前完成,還能給同事們幫幫忙。 今年以來,劉女士的工作熱情減退了不少。“不要說提前到崗搞衛(wèi)生,就連手上的工作都非得等到最后一刻才會有‘非做不可’的壓力。”劉女士告訴我們,現(xiàn)在手上的工作不少,可就是提不起興致去做,總是想著時間還早,可以先看下、朋友圈。“等下再做、等下就做!很快,一上午就過去了。等到快下班了,手頭的工作還沒做完,不得不加班做完。” “這樣一來,第二天精神不好,又得拖延,簡直是陷入無限循環(huán)。”劉女士為此也疲憊不堪,也曾差點耽誤了大事,她告訴我們:“有一次公司有個業(yè)務合同,當時也是拖到臨近下班時才弄好,倉促中不小心漏掉了一條重要的條款。幸虧第二天早上去簽合同之前,領(lǐng)導仔細看了一下,否則將釀成嚴重的后果。” 現(xiàn)象:手機、電腦是主要“羈絆” 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,和劉女士有類似“拖延癥”的上班族不少,只要不是逼到最后關(guān)頭,總覺得時間還很充裕,做事總是慢悠悠的,而手機、電腦成為他們最直接的“羈絆”。 “每天剛工作做了一會,就想看看手機,玩著玩著就沉迷其中不能自拔。”市民李先生說,他每天也很想盡早把工作完成,可總是控制不住自己,好像不玩手機就渾身不舒服。直到時間實在緊迫時,才會集中精力工作。 市民范女士對此也深有同感,“不僅上班工作時有拖延的情況,回到家也同樣拖延。每天下班回家后總是累到不想動。吃過晚飯后,碗筷一般都是先泡在水池里,看電視、上網(wǎng)、玩手機,磨蹭到很晚才去洗,有時甚至拖到第二天早上要用碗筷時才去清洗。” 市五醫(yī)院臨床心理科主任、副主任醫(yī)師王曉告訴我們,現(xiàn)在有“拖延癥”的人群不少,她也曾接到過一些市民的咨詢,王曉說:“上班族壓力比較大,比如職場壓力、買房壓力、贍養(yǎng)父母壓力等,這些壓力導致部分年輕人出現(xiàn)了情緒‘反彈’,也就是‘拖延癥’。” 專家建議:制定可行性工作計劃 如今,“拖延癥”越來越常見,很多人或多或少地被它所困擾。嚴重的“拖延癥”患者甚至可導致心理問題。 王曉介紹,“拖延癥”對身體健康有影響,因為每天壓力很大,睡得很晚,吃飯也不規(guī)律。同時也會影響心理健康,這種長期壓力,導致對一些特定的事物產(chǎn)生回避,懷疑自己的能力,懷疑自己的性格,進而懷疑自己的人生,阻礙了正常的人際交往,久而久之會覺得不自信、痛苦,最終演變成一種心理疾病。 “其實,拖延只是一種心理懈怠,也沒那么可怕。”王曉建議,要擺脫“拖延癥”首先要養(yǎng)成一個作息有規(guī)律的習慣,一日定時三餐,早睡早起,只有先把生活調(diào)整好了,身體各方面的體能保證了,才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來應對工作;其次,可以給自己定一個可行性的工作計劃或者生活計劃,一次不需要太多,讓自己能夠輕松完成,這樣一來,每天感受按時完成任務的喜悅,會產(chǎn)生良性循環(huán);另外,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,該工作的時候工作,忙完工作后要保證休息,工作量大的時候,可以分批完成,謹防壓力“反彈”,造成厭煩心理,失去完成工作的信心。 |